1.莫扎特的《安魂曲》有哪些特点?

2.你知道莫扎特与《安魂曲》吗?

3.莫扎特的《安魂曲》哪个版本最经典?

4.莫扎特未完成的教堂音乐——诡异的《安魂曲》

5.安魂曲的网络解释安魂曲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6.莫扎特的《安魂曲》是怎么回事?

安魂曲莫扎特_安魂曲莫扎特总谱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对妻子说:“我想为自己写一首安魂曲。”不料很快应验,瓦尔茨格伯爵来请他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莫扎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到:“…你知道,创作对我来说至少不比休息更累,况且我也不能无事可作。我预料有些事情将在我身上应验

莫扎特的《安魂曲》有哪些特点?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

舒伯特于1825年开始写作《第九交响曲》,并在1828年3月完稿。他原本希望此曲能由维也纳的“音乐之友协会”(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演出,但是该协会认为作品太长也太难。同一年稍晚,舒伯特去世后,此曲手稿留给舒伯特的兄长费尔迪南(Ferdinand),直到1839年才在舒曼的安排协助下,由莱比锡布业大厅管弦乐团首演此作品。

虽然发表稍迟,然而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却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乐曲之一,不仅对舒曼本人有强烈影响,亦对勃拉姆斯略起作用,并以其设计构思之广——如舒曼所说是“像天堂一般长”——大胆地为布鲁克纳与马勒指出了一条明路。在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中,率先使用的许多风格与形式上的处理方式,都再度出现于此曲中。但是两首交响曲最关键的创作观念并不相同;在第九中,舒伯特克制了延长旋律的冲动,而改以简洁有力、可塑性极高的主题,作为各乐章里的基调。

全曲四个乐章的管弦乐独特色彩,精致得令人惊叹。如同《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将温暖、灿烂的木管及铜管色彩铺陈于弦乐之上,使此曲固守在浪漫派的音域中。此外,他运用这些乐器的独奏能力也同样重要——双法国号温柔地齐奏出乐曲开端高贵的鼓号曲;双簧管亦是抒情地和着弦乐的伴奏,像远处的一支小号,吹奏出行板乐章的第一主题。

该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节奏活力充沛,以及两组特殊的基本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接八分音符,以及叁连音——在乐曲的进行中逐渐加强。这两种节奏,加上由法国号最先吹出的一个持续的四音符装饰音,变成终乐章的构成要素,正因为节奏素材的力道十足,庞大漫长的终乐章才能够像炮弹一般推进。

舒伯特晚期作品中的诗意与想象,在此曲达到巅峰,行板乐章里至少有一个值得一提:再现部来临时,舒伯特以长号、木管及弦乐(均为最弱音)奏出圣咏般的模式,两支法国号轻柔地反复吹奏着高音G。法国号音符间的音程中,弦乐释放出沉静而缓慢变化的和声——首先是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接着是中提琴和小提琴,渐渐增强,最后弦乐与法国号一起奏出乐章本调a小调。这个片段充分地展现了作曲家的天赋——后来更不只一次地回响在舒曼与勃拉姆斯的音乐中。

(选自《古典CD鉴赏》Ted Libbey/著;陈素宜/译)

朱里尼在舒伯特这首“像天堂一般宽广”的交响曲中,前三个乐章对速度的掌控恰到好处,特别是中间的行板、谐谑曲乐章,平衡感极佳;第四乐章则让人感觉速度稍快…或许是指挥家欲使终乐章比开头乐章的重复部更能得到应有的份量吧。全曲来说,温文尔雅但又不缺乏活力之版本。

专辑曲目:

Franz Schubert

(17-1828)

Symphony No.9 in C major,”The Great”, D.944

01 - I. Andant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02 - II. Andante con moto

03 -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04 - IV. Allegro vivace

下载:://.verycd/topics/310455/

专辑介绍: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安魂曲》,莫扎特完成的部分主要是《进台咏》与《求主垂怜》,这两个段落不仅完成了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也已经是完整详细的配器谱。第三部分《继叙咏》(Sequenz)除了最后一段《落泪之日》(Lacrimosa)之外都完成了旋律谱,在配器方面莫扎特亦有较为具体的指示,《落泪之日》部分莫扎特只写了八小节,绪斯迈尔续写了整个《继叙咏》,而这个部分的管弦乐配器则是由艾伯勒完成的。第四部分《奉献经》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从这里直到整部《安魂曲》结束都是由绪斯迈尔谱写完的,但《安魂曲》最后两部分《羔羊经》和《领主咏》(Communio)绪斯迈尔并没有重新谱曲,而是分别用了现成的《弥撒曲》(KV220)与开头部分《垂怜经》里的赋格,这恐怕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莫扎特完成部分与后人续写部分的详细分析:

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

3 Sequenz(继叙咏)Dies irae(震怒之日)---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4 Tuba mirum(号角声起)---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5 Rex tremendae(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6 Recordare(至慈耶稣求你垂怜)---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7 Confutatis(恶人群魔径受审判)---莫扎特完成旋律谱,具体指示配器方面。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8 Lacrimosa(落泪之日)---莫扎特写了八小节,永远停下了他的笔,成为了他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艾伯勒完成管弦乐配器。随斯迈尔续写完剩余的。

9 Offertorium(奉献经)omine Deus(主耶稣)---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0 Hostias(牺牲)---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由随斯迈尔写完剩余的。

11 Sanctus(圣哉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2 Benedictus(降福经)---完全由随斯迈尔写成,优美、动人,可能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

13 Agnus Dei(羔羊经)---用K220《弥撒曲》: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14 CommuniLux aeterna(领主咏)---用开头部分《垂怜经》中的赋格:可能来自莫扎特的嘱托。

下载:://.verycd/topics/335022/

你知道莫扎特与《安魂曲》吗?

前两个乐章《进台经》和《慈悲经》完全是莫扎特自己完成的。以后的6个乐章莫扎特也已基本写成。在莫扎特病重期间,他的学生居斯迈尔也得到了莫扎特的口授,只要做些技术上的添补完成。

莫扎特的《安魂曲》哪个版本最经典?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在他的《莫扎特的挽歌》这篇纪实中,叙述了莫扎特临终前,经常见到一位神秘的黑衣人不期光顾,终于使作曲家认定,这是死神使者在通报,该是谱写《安魂曲》的时候了。在莫扎特临终前三个月,莫扎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天命难违,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生死有命,是人生不可挽回的,一切只好任随它去……”莫扎特抓紧制作这部《天鹅之死》的《安魂曲》,在莫扎特还没写完这一生命的最后乐章,便溘然与世长辞。美国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莫扎特》,对莫扎特临终前出现的那位索命人,进行了大肆渲染,使莫扎特的生命最后阶段,充满了十分的恐惧感。影片中的黑衣人,如幽灵般使莫扎特终日魂不守舍,终于导致作曲家健康状况迅速恶化而死。文学作品中描述的这位黑衣使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谁呢?有的史料记载,黑衣使者是一位专门收买作曲家作品的伯爵以重金雇佣的侍者。

但是,据历史专家考证,当时的一些人曾认为,莫扎特早就对自己生命的终期有所预感,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担忧,对已构思好的音乐题材,拼尽全力抓紧创作。

如此看来,莫扎特的死,似乎与黑衣使者无直接关系。至于文学作品中神秘的黑衣索命人,大概是为了增加作曲家结束生命的神秘色。

莫扎特未完成的教堂音乐——诡异的《安魂曲》

莫扎特《安魂曲》的版本层出不穷,古乐的今乐的,各有造诣。正如拉琴的名家大多要录无伴奏,弹琴的要出平均律。作为莫扎特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其中妙处,自不待言。大凡会看此文的乐友,心中固有《安魂曲》特殊的地位。莫扎特《安魂曲》的版本,大约有十几个,其中如莫斯特、梅纽因、库伊肯、魏尔等版本,颇为常见,且无颖异,故介绍从略。

1. 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版

这是罗伯·科万在吉尼斯唱片上推荐的首选。突出人声的恢宏互动,但过于激切,声干碧霄,属于现代数码商业版。倒是符合指挥家怪异的声名。

2.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版

此版为老人记念亡妻的纪念版,效果非常好,人声清晰不过分,一言以蔽之-理智中的哀情。

3.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版

这位商业的指挥家属于盖棺而难以定论的人,且不论他个人的文化内涵及道德准则如何,但作为指挥,他能很好的调控乐队。这一版的人声部分不太理想,然而伴奏声部确属一流。

4. 瓦尔特(Bruno Walter)版

老艺术家完美的演绎。温和睿智,可惜录音时代较早,音质有些模糊,甚至闹哄哄。

5. 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版

亦属温和徐缓、浓淡适中型。录音效果不错,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是所有版本中声部层次最清晰的。

6. 科林·戴维斯(Colin Dis)版

用小型乐队演绎,非常亲切可人、条析缕陈,毫无混杂感,尤其是男高音清晰浏亮、底气十足,只是某些段落的弦乐部有些生硬。

7. 吉斯伯格版

这一版有些特色,完全由童声来演唱,录音及伴奏也非常不错。只是由童声来演唱女高音,单薄而飘浮。

8. 卡尔·伯姆(Karl Bohm)版

每一点都无可挑责,人声、伴奏皆属一流。舒缓温暖,速度是所有版本中最徐缓的,用时超过64 分钟。

9. 霍格伍德(Chsistophes Hogwood版)

一个被称为“正本清源”的本子。原因在于它依据了近年来才发现的莫扎特的一些手稿,并由莫德编曲,去掉了被认为不出于莫氏之手的 Sanctus Benedictus 。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将 Lacrimosa 最后一句 Amen 独立为一个段落,并配上了原始手稿上长1分23秒的如同天堂撒播鲜花般的纯净明快曲调,令人耳目一新。合唱用的是童声,伴奏也非常协调,各声部独唱亦属上乘,即使去除版本的特点,此版也是一流的,用时却是所有版本中最短的,不足44 分钟。

---------------------------------

我个人认为卡尔·伯姆(Karl Bohm)版不错,特此推荐。

安魂曲的网络解释安魂曲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由于莫扎特的父亲是为萨尔斯堡大主教工作的音乐家,而沃尔夫冈自己也有相似的任命(起初是指挥乐队,后来是管风琴师),所以莫扎特从年轻时起就理所当然为教堂写音乐。但是,有一个显著的例外情形:他为宗教歌词谱写的作品,如:《c小调弥撒曲》、《圣体颂》和《安魂曲》,都不算在主要作品中。莫扎特的弥赛像海顿的弥撒曲。大部分是与流行的交响曲、歌剧的语汇写的。

? 《安魂曲》(K.626)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是一部有关死者灵魂安息的弥撒。它既是莫扎特笔下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安魂曲》……因为非常诡诈地,他在1791年12月5日正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安魂曲》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很奇怪:委托来自一位神秘使者,莫扎特后来称此人为“灰色的陌生人”。这位陌生人从未向莫扎特透露过他的身份,作曲家开始相信他正在创作自己的《安魂曲》。“实际上,这部作品是1791年7月受一位富有的贵族瓦尔赛格委托写的”,以悼念亡妻。但因莫扎特忙于创作《狄托的仁慈》和《魔笛》,所以直到病倒时进展很少。这是唐纳德·杰·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原书页码P509页的记述。但是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瓦尔赛格伯爵请人来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一开始并没有委托莫扎特。那么会是谁呢?其实就是前文中“灰色的陌生人”他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他叫莱特杰普,全权代表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网络上的另一种译法),伯爵据说颇通音律且喜欢附庸风雅,常常出钱购买别人作品然后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图流芳百世。莱特杰普是伯爵的仆人,只是莫扎特当时并不知道。而我们到目前也不能确定这部作品是否对莫扎特的死亡产生了什么影响。

现在所知道的是作曲家当时病得很厉害,他根本无法完成这部作品。签署的手稿显示,莫扎特只完成了第一乐章,以及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的开头部分和第四乐章的详细草稿。

许多天方夜谭般的说法围绕着他的死亡涌现出来——人们也许可以在真实的病例记录中发现点什么:

官方报道的死亡原因是“重症伤寒”,但其他建议的死亡原因还包括梅毒、风湿热、感染、食用未煮熟的猪肉引起的旋毛虫病,甚至还有中毒。

年的影片《莫扎特传》讲述了的故事,并暗示是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Salieri,Antonio)促使了莫扎特的死亡。虽然可以肯定地说这则故事完全有悖于事实,但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几天依然笼罩在神秘之中。

在这里必须为萨列里大师说几句话:影片虚构了萨列里的人物性格,为了剧情需要他被安排成了一个坏人。实际上萨列里是莫扎特儿子弗朗索瓦·格扎维埃·莫扎特(Franz Xer Mozart,1791-1844)的音乐老师。NAXOS唱片公司有小莫扎特作品的录音出版发行。“萨列里从1766年起就居住在维也纳;贝多芬还从安东尼奥·萨列里处接受过声乐创作的非正式课程”。萨列里是一位大师,主要成就在歌剧创作上。确实,海顿和莫扎特一起囊括了18世纪晚期的一切体裁,他们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期最优秀的产物。所以,萨列里在音乐史上的成就很少被提及,我们大都只能看到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譬如文章的主角莫扎特。

还有一则的说法来自于共济会的暗害。我们知道,莫扎特很看重他同共济会的隶属关系。(在这里很难判断莫扎特在共济会中的等级)这不仅在他的信件中有所暗示,而且特别体现在他1785年为共济会庆典所写的作品和1791年写的最后一首完成的作品《共济会康塔塔》(K623)中。莫扎特的通信中最为可怜的篇章就是那些写于1788—1791年的祈求信,那是写给他共济会的朋友和兄弟、维也纳商人米歇尔·普赫贝格的。普赫贝格感到荣幸,对莫扎特的请求总是基于慷慨的回应。

共济会起源于欧洲的石匠行业工会。从组织形式来看,成为一名共济会会员的先决条件是你必须相信一种更高的力量。共济会的精神和有组织的宗教区别在于,他不用专门的定义或名称限定那种更高的力量。他没有稳定的神学名称……共济会使用一种更通俗的术语,如:更高的存在,伟大的宇宙建筑师。这就能使不同信仰的共济会会员能走到一起。

共济会向所有不同种族、肤色和信仰的人开放,它提供的是没有任何歧视的兄弟之爱。整个共济会组织是一种道德体系:隐藏于预言,彰显于符号。

所以从以上种种证据来看,在西方世界的文化传统中,莫扎特几乎不可能死于共济会的谋杀。

? 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进堂咏(Introitus)、垂怜经(Kyrie)、继叙咏(又译继抒咏)(Sequenz)、奉献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赞美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领主咏(Communio),继叙咏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稣(Recordare)、羞惭无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奉献经包括主耶稣基督(Domine Jesu)和牲品与祈祷(Hostias)。莫扎特在写到Lacirmosa的第八小节时去世,在他签署的《安魂曲》手稿显示,莫扎特只完成了第一乐章,以及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的开头部分和第四乐章的详细草稿。但实际上更为确切的完成度为:莫扎特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帮他将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学生弗兰兹·克萨维尔·苏斯迈尔(Franz Süssmayr)。这部作品后来在1792年由苏斯迈尔最终完成。他在莫扎特手稿上增加了一些器乐声部,谱写了《圣哉经》、《天主经》和《羔羊经》,并部分重复了莫扎特为先前的一个段落谱写的音乐。实际上是《垂怜经》的赋格在末乐章重复出现,据说是莫扎特本人亲自要求的。但这种说法未经考证。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自己的臆测和想象中把音乐天才莫扎特的生活描绘得穷困潦倒,认为他四处给伙伴写信以求得资助,天才的生活历经苦难,最后的归宿却是草掩埋于一个乞丐集中的坟墓中。但是,事实情况与人们的想象相距甚远——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彼得·谢弗的戏剧《莫扎特传》以及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由此改编**给我们的误导。

提到这部**顺便可以再加一些有趣的信息。**《莫扎特传》中,年迈被送进院的萨列里时常念叨或者大叫是自己谋杀了天才莫扎特。但是历史上这样的一个类似情节确实发生过,只不过死前大叫“莫扎特”的人不是萨列里,而是马勒。不知道编剧是不是从这里面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很值得注意。

? 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曾有一个展览,展出了莫扎特生命最后的十年(1781年-1791年期间,莫扎特居住在维也纳,直到35岁去世)中收到的账单和收据。这些文件表明,在维也纳音乐界,莫扎特获得的1万弗罗林(当时货币)年薪,在当时看来堪称一笔巨款。策展人奥托·比巴说“以莫扎特这样的收入绝对可以纳入到前5%的高收入人群中。在那个时代,一年500弗罗林,便可以维持一份非常舒服的上流社会生活,一个劳动者不过就是挣到25弗罗林一年。

莫扎特还能通过教授钢琴和开音乐会挣钱,同时,作为宫廷乐师还有额外收入。他拥有私人的台球桌、理发师、专门的马车停车位,在维也纳,他还拥有一套7个房间组成的公寓,紧挨着大教堂。展出的文件还包括一张由莫扎特签出的800弗罗林账单,由其资助人约瑟夫二世支付。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在一封信中夸耀儿子在一场个人音乐会上挣得了1000弗罗林。“这真难以置信。”利奥波德写道。

(关于莫扎特给家人的其他通信内容,不愿在这篇文章中摘抄了。以后可以做一篇补充;因为和本文所讲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是内容却很有趣。)

展出的信件显示,这位作曲家几次三番从朋友处搜罗钱财以支付他昂贵的旅行费用,为了躲避债主追债,他不得不一再搬家,最起码搬了11次。“我们需要把21世纪的人们从莫扎特的浪漫想象中解脱出来,人们以为他是个艺术斗士,事实却是,他确实是个天才,却是个直到生命结束都敛财不止的天才。他负债累累,沉湎于无法自拔,这个嗜好尚未得到证实,但是没有别的‘爱好’可以解释他为何开销如此庞大。”策展人如此总结。关于莫扎特的举债,还有人研究说,在莫扎特的年代,负债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社会货币短缺。

关于《安魂曲》与莫扎特的死亡有什么直接关联,有些明显是以讹传讹的故事。莫扎特去世以后确是被掩埋在一个寻常的公墓中,与同时代普通人无异。

莫扎特的《安魂曲》是怎么回事?

安魂曲的网络解释是:安魂曲(莫扎特K626号曲目)安魂曲其实也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irae)。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首句以“Requiem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安魂曲的网络解释是:安魂曲(莫扎特K626号曲目)安魂曲其实也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irae)。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首句以“Requiem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注音是:ㄢㄏㄨㄣ_ㄑㄨˇ。拼音是:ānhúnqǔ。结构是:安(上下结构)魂(左右结构)曲(独体结构)。

安魂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一译“追思曲”。一种天主教会的合唱歌曲。为死者安魂的弥撒曲。

二、国语词典

一种天主教会的合唱歌曲。为死者安魂的弥撒曲。词语翻译德语Seelenmesse(S)_

关于安魂曲的诗句

安魂曲起自长江

关于安魂曲的成语

安安逸逸安安静静安安心心弯弯曲曲安安稳稳阵汤安安分分安安合适

关于安魂曲的词语

汤阵安神定魂安魂定魄

关于安魂曲的造句

1、寒夜里嫠妇悲戚的哽噎,又似一支神圣的安魂曲,抚慰逝去的亡魂。

2、如果可以,在我的葬礼上,请用你们在赛场上的欢呼声来做安魂曲。

3、踏破永劫的征途,谱写无限之狂诗,立于尸骸之山巅轻唱安魂曲。

4、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一点点关于安魂曲,在标题?

5、他知道,如果他能完成安魂曲,他将会真的成为一名天才而闻名于天下,而不会被视为蠢才。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安魂曲的详细信息

我想楼主是问莫扎特的《安魂曲》创作的背景吧!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对妻子说:“我想为自己写一首安魂曲。”不料很快应验,瓦尔茨格伯爵来请他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莫扎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到:“…你知道,创作对我来说至少不比休息更累,况且我也不能无事可作。我预料有些事情将在我身上应验。钟声响了,我只能用标点符号向你表示…”。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果然成了他为自己作的安魂曲,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他死在35岁那年,生前的天才声誉和奢华生活都没有了,这个喜欢穿华美衣服身高1米62满嘴脏话的赌徒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只有他的音乐,没有一丝伤感,充满阳光、欢乐。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片段1

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进堂咏(Introitus)、垂怜经(Kyrie)、继抒咏(Sequenz)、奉献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赞美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领主咏(Communio),继抒咏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稣(Recordare)、羞惭无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奉献经包括主耶稣基督(Domine Jesu)和牲品与祈祷(Hostias)。莫扎特在写到Lacirmosa的第八小节时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帮他将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Sussmayr),但主要是苏斯迈尔之功。苏斯迈尔的确才情不足,连莫扎特本人也认为他比较笨。但莫扎特在临终前曾对苏斯迈尔有所交代,而且我个人认为苏斯迈尔续貂并非狗尾,还是基本体现了莫扎特在前一部分的风格,垂怜经的赋格在末乐章重复出现更是莫扎特本人亲自要求的。

~希望楼主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