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有饿死”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哪首诗?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什么意思

春种一粒粟_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古诗

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出自: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有饿死”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这句话表现了农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但结合整首诗来看,却表达了对老百姓生活辛苦,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唐代李绅的诗句,《悯农二首·其一》。

全文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出了老百姓辛勤劳动,同时也写出了付出后丰收的景象。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反映了老百姓虽然辛苦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依然要面对饿死的处境。整诗前后产生的巨大反差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批判与讽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哪首诗?

该诗的意思:

春天播种下一粒,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简介:

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什么意思

出自:《悯农二首》。

原文: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赏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意思:春天播下一粒,秋天会获很多粮食。世间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扩展资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