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王朝_雍正王朝演员表
1.《雍正王朝》里雍正到底是康熙传位的还是弑父改诏书篡位的?
2.雍正王朝那几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3.《雍正王朝》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小细节有很多,其中都有哪些?
4.有人说《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经典,这是为什么?
5.《雍正王朝》是否就是真实历史呢?
6.《雍正王朝》里谁才是雍正真正的心腹?贝勒爷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支持雍正?
历史上的雍正政绩虽无剧中夸张的那样显赫,但应当说还是一个有为之君。传统史观因其残暴而抹杀其政绩的确不公,近年来史学界在这一点上是几成共视的。然而在专制的“家天下”,有为之君未必有德,本也不足为奇。即如唐太宗的杀兄诛弟、霸占弟媳、逼父夺位,武则天的连杀亲子乃至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明成祖的叔夺侄位、株连“十恶”,隋文帝的谋杀小外孙而篡其国,等等,本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之恶、专制极权具有“道德淘汰机制”,历史上九重之内的宫廷阴谋、厚黑者胜,都是不胜枚举的。今天的历史观没有必要把帝王的治国能力与其“得国之正”混为一谈。过去人们以雍正“得国不正”而漠视其治国之绩,如今的电视剧为张扬其治国之绩而把他的“得国”说的高尚无比,其实都是基于同一种陈腐观念。
当然更重要的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事实。与历史上的其他“得国不正”者相比,雍正的特点在于他的“得国”不仅在后世常受谴责,而且在他在位时就顶着他的严刑峻法而“流言”四起。为了平息指责,雍正挖空心思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以自辩,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视剧就是以这本奇书中的雍正自道为基础而进一步拔高的。根据这种说法,雍正本无心于大宝,只是目睹时艰,“为社稷百姓着想”,又受了父皇嘱其改革除弊之重托,才勉承大任,接受了康熙的传位,做了这“有国无家”、尝尽“人间万苦”的社会公仆。而他的政敌则个个阴险恶毒,以私害国害民,大搞鬼魅之伎,与他不仅有“改革”和“保守”的路线斗争,而且有善与恶、光明正大与阴谋诡计的人品较量。他们不顾雍正的宽宏大量,怙恶不悛,死不悔改,不仅在雍正继位前妄图篡国,而且在整个雍正年间都猖狂作乱,从煽动社会风潮、策划宫廷阴谋直到发动军事,为迫坏“新政”、谋害雍正而无所不用其极。而雍正在忍无可忍时才发动正义的反击,但依然宽宏待敌,仁至义尽。通过雍正自己粗茶淡饭,却给大逆犯曾静享用丰盛御膳,自己大义灭亲杀爱子,却对主要政敌“阿其那(狗)”不忍加诛等“感人场面”,电视剧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爱民第一、勤政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仁德天子之浩荡皇恩!
这样的胡说也未免太离谱了。封建古代的宫廷阴谋往往成为千古之迷,说法众多难以统一并不奇怪,可是在雍正问题上无论怎样众说纷纭,严肃的历史学家没有一个会相信《大义觉迷录》中的雍正自道,包括那些高度评价雍正政绩的人在内。因为该书的拙劣编造早在当时就已是欲盖弥彰,以致雍正一死乾隆立即把它列为。正如我国一流清史学家集体编著的最近著作《清代简史》所说:“由于胤禛与隆科多合谋取得皇位,事出仓促,密谋不周,以致漏洞太多。雍正即位后,花了很大气力堵塞漏洞,但越堵越漏,《大意觉迷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对这样一种连雍正的儿子和制定继承人都羞于示人的编造,我们的编导却不仅全盘接受,还锦上添花,真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冯尔康先生是国内史学界倡导给雍正翻案的代表,曾誉雍正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但冯先生对雍正伪造历史的劣行也深有体会。中国素有标榜直笔的“史官文化”,虽然实际上历代帝王都干预修史,造成“实录”不实,但象雍正那样不仅伪造历史,而且图改档案,伪造史料,则还是罕见的。在对照了雍正“加工”过的《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档案与故宫中幸存的原件后冯先生也感叹曰:雍正“爱改史料,实是一个大毛病。”宫中档案要改,何况《大义觉迷录》这样的宣传品?而雍正所以有此种爱好当然不是闲得无聊,实在是他亏心事做得太多了。
就以雍正“得国”而言,虽然九重之内的许多细节已成千古之迷,民间种种流言也未必可信,但今天已能确证的事实是:
第一, 康熙暴卒于畅春园时,胤禛与负责警卫的隆科多控制着局势,真情如何只有他们二人清楚,而《大义觉迷录》所讲的“八人受谕”之说纯属编造。他为何要编呢?
第二, 所谓“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仍存故宫内第一历史档案馆,它之为雍正伪造是铁证如山的,正如大力为雍正“辩诬”的冯尔康先生也指出:“毫无疑问,这个诏书是胤禛搞的,不是康熙的亲笔,也不是他在世时完成的。”当然,冯先生并不认同雍正“篡位”说,但他没有解释:不篡位为什么要矫诏。
第三, 康熙末年诸皇子在朝臣中声望最高的皇八子胤禩,康熙本人最器重的是十四皇子胤禵,而胤禛并无任何特殊地位。因而其继位大出人们意料。这一背景是明摆着的。
第四, 雍正即位后立即把康熙晚年的近侍、常传达康熙旨令的赵昌诛杀,当时在京的外国传教士马国贤称此举“使举国震惊”。接着又下令要群臣把康熙生前所发的朱批谕旨全部上缴,严禁“抄写、存留、隐匿”。这显然有灭口与防止秘情外泄的嫌疑。
第五, 隆科多与年羹尧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隆掌宫禁,传“遗诏”,而年则为雍正派往西北监控争位主要对手胤禵的亲信。即位后雍正一时不顾君臣之礼地大捧他们,称自己不识隆才,“真正大错了”,说隆是先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对年更称为“恩人”:“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还检讨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如此肉麻世所罕闻。然而大位一稳,雍正很快翻脸杀了隆、年二人。尤其可怪的是杀隆科多时还特别宣称先帝临终是“隆科多并未在御前”。当时被视为“遗诏”传人的人如今竟被认为根本不在场!如非灭口而是仅仅因为其他罪过,这从何说起呢?
此外,雍正即位后似乎害怕康熙的亡灵,弃康熙常住的畅春园、避暑山庄而不住,避康熙之陵墓而另在京城相反方向创建西陵作为自己的归宿,等等,都是后人断定雍正“得国不正”的根据,这一切决不是“雍正的政敌造谣”所能解释的。
显然,雍正谋位成功只是“厚黑学”成就,何尝有丝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影子!正如冯尔康先生所言,他“结党谋位”至少在康熙52年,即康熙死前9年已开始,“追求储位已发展到不顾罹罪的程度”。当然,专制时代宫廷斗争毫无道德可言,“谁上台手脚都不干净”,雍正的政敌也未必见得比他好。但无论胤禩还是胤禵,其治国思想都于史无征,他们之间的争夺既谈不上是道德之争,也谈不上是政见、路线之争。
如果说雍正夺位问题尚有疑云的话,剧中其他地方对雍正的美化就更是“胡说”了。曾静一案雍正的处理即使从封建法制看也是怪戾的,他残忍地将只有思想异端的吕严沈三族株连惨杀,却留下“现行犯”曾静为他宣讲《大义觉迷录》,电视剧居然把这描写成仁慈之举!雍正的最后四年一直“安适如常”,他的猝死虽然史无确证,但包括推荐雍正之治的杨启樵、冯尔康等在内的海外清史界多认为是妄求长生迷信丹药中毒而亡。电视剧却描绘雍正长期抱病操劳,为治国而“活活累死”。雍正的政敌胤禩、胤禟被他囚禁后不久几乎同时死去,死前被贬称猪、狗,受尽虐待,一般都认为是被雍正授意虐杀。而电视剧不仅将二人被镇压的时间又雍正初移到雍正末年,以显示二人一直搞破坏,而雍正一直忍让,还描写雍正宁诛己子也要谨守父训,决不肯杀弟弟!如此等等。为塑造这个高大全道德偶像,真是不遗余力了。
《雍正王朝》里雍正到底是康熙传位的还是弑父改诏书篡位的?
雍正王朝是1723年开始,到1735年结束。
雍正(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亲王,即位后用雍正一词,除取其名“禛”之谐音外,亦有正统、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间夺位的谣言。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清世宗宪皇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在世,1722年12月27日登基),正黄旗满洲人,爱新觉罗氏,讳胤禛(清朝康熙帝第四子,为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通称雍正帝。在位时置军机处加强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和打击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雍正王朝那几个细思极恐的细节
康熙传授的。在第20集有提到。
第20集剧情:
邬思道提醒胤禛当务之急,是要掌握隆科多和他手中的兵权。胤禛亲自到宗人府找胤祥商谈此事。 康熙病重临危,遂密召隆科多,加封他为领侍卫内大臣及上书房大臣,并托其保管装有遗诏的锦盒。康熙召胤禛进见,告诉他:“朕把这重担交给你,就是深知你你做事刚毅,久经历练,处处能以国计民生为念,以社稷江山为重”龙床上的康熙气若游丝,他说了“传位于四子”后,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
扩展资料:
传位给雍正的部分原因:能力出众
他曾在江南为筹款赈灾,在城隍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爷到前门大街变卖家当,令满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刑部冤狱案,他隔岸观火,让八阿哥和太子斗得两败俱伤;百官行述案,他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使得太子再度被废。
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官”、“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百度百科-雍正王朝
人民网-康熙遗诏 证传位雍正
《雍正王朝》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小细节有很多,其中都有哪些?
雍正王朝几个细思极恐的细节有:把有能力的大臣降官、邬思道、关于站队两位阿哥的问题、胤禛最狠的一句话等,具体的内容如下:
1、把有能力的大臣降官
第一件事就是在皇上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下的一个果断的决定,这个决定就是找各种理由把在位的有能力的大臣们降官。
相信到这里大家就已经不解了,既然需要新皇上位,为什么不好好培养一下和大臣们的感情呢?其实雍正的目的是想让皇子继位后,再把这些大臣恢复原位,或者再加官进爵,奖励财产。
第一件事就是这么的令人费解,但仔细想想都会觉得后怕,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在皇宫中混的城府都深得可怕。
2、邬思道
第二件事是在皇帝下旨要把皇位传给老四的时候,四阿哥领旨之后就回宫了。皇上也明白四阿哥的心思,他想把父亲身边的有权势的大臣都除掉。
但毕竟像邬思道这样的跟了皇帝一辈子的老臣皇上是不想让老四杀了的。所以就主动找到邬思道,邬思道也是明白人,当即就说不想再在朝当官了。这样四阿哥才放过他。
还是那句话能在宫中混出名堂的都是明眼人。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如果邬思道没能够理解四阿哥的意图,那他可能就把小命给弄丢了。
3、关于站队两位阿哥的问题
就在大家准备站边两位阿哥的时候,另一位与雍正出生入死的大臣就因为站错边而被雍正提醒,因为是出生入死的兄弟,皇上自然不想他们受到皇子们的欺负,所以皇上就送了一副老花镜给这位大臣,意思就是说他老眼昏花站错了局面,就也等于告诉了这位大臣要立谁为皇上了。
如果雍正明说于这位大臣,那么肯定会逼的另一位皇子对即将封皇上的四阿哥下死手。一点小心思就可以避免自己的儿子相残。在皇宫中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做事就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的生死。想来也是细思极恐。
一件小事也许能让自己升职加薪,一件小事也可以让自己卷铺盖走人,所以,作为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就应该更加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4、胤禛最狠的一句话
一开始老四胤禛就是以正面形象出场的,不管是下江南赈灾,还是追缴户部欠款,都是深得康熙帝圣心,也为他日后的成功上位奠定了基础。
老四胤禛在即位之前曾经说过最狠的一句话,这句话最终导致了七百多人的死亡。
那就是在江夏镇发生的事情,因为刘八女为难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让这二人在康熙帝御赐的牌匾下下马步行。从而怀恨在心,老十三胤祥想当场发怒,但是老四胤禛拦住了,并说了一句话:谁也不许再提江夏镇这三个字!
一开始根本没有感受到他说这句话的力道,直到后来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之后,老四胤禛还对年羹尧说。由此可见,老四胤禛的报复心之强,难以想象,只不过在康熙帝的牌匾下步行了几步而已,却要了人家全镇七百多人的命!
5、雍正的野心
雍正作为康乾盛世的中间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位期间收拾了康熙末年的烂摊子,给乾隆留下了坚固的统治基础,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登基之前的他就像一头捕猎的狮子,可以静静的等待时机的来临,时机来临时毫不犹豫的出手,成功捕到猎物——当上皇帝。
像他这样的人,若说他根本没想过当皇帝,没人会想信。可以这么说,雍正一开始虽然跟着太子办事,但是并非真心。因为狮子是不可能愿意给绵羊当跟班的。但是绵羊占据着太子之位,怎么办呢?
自己动手把太子拉下来吗?那不是告诉所有人,自己想当太子吗?不是让别人把矛头都对准自己吗?雍正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做这种蠢事。所以雍正就希望老八动手。
这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把太子拉下来,给自己创造机会。第二,可以让所有人知道,自己是忠孝之人,忠于皇帝,忠于太子,完全听皇帝的话。第三,让所有人都知道老八有野心,让矛头对准老八,这样自己就安全了。
如果告发八爷党阻挠救灾,首先是证据不足,老八也不是傻瓜,不可能在信上写那么明显,授人以柄。万一干不掉老八,老八必然反扑,对自己不利。其次,即使干掉老八对自己也没有丝毫好处。因为对于想当皇帝的人来说,不支持他的都是敌人,八爷党是敌人,太子更是敌人。
让他们自相残杀,雍正自己坐收渔利才是最好的选择。试想一下,老八如果倒了,太子还在,雍正想当皇帝就得亲自动手把太子拉下来。他一直跟着太子办事,这么干岂不是背叛?叛徒的骂名他是不会背负的。
所以,在太子倒下之前,绝对不可以让老八倒下,否则对自己真是太不利了。没人愿意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地位,所以不管老八怎么闹腾,只要太子不倒,雍正就不会让老八彻底倒下。就是老八要倒了,也得拉上一把,美其名叫顾全兄弟情义。仔细一想,为了皇位,全是套路!
有人说《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经典,这是为什么?
康熙死前,给了隆科多两道密旨,一道是隆科多若勾结八皇子和十四皇子,则处死。密旨由张廷玉收藏。后来九、十阿哥撺掇隆科多谋逆的时候,隆科多说:“事先说明,我只扶弘时。”
2.弘历知悉弘时指派杀手刺杀自己,在潞河驿,两人来了一波表面兄弟。弘历笑称从江南带了碧螺春,给弘时去去火。这火是什么火?3.二立太子时,十四阿哥冒犯康熙,康熙气的要杀子。老八抱住康熙大腿,哭劝道:“皇阿玛,你要杀就杀儿臣吧,请放过弟弟们和那些臣工吧。”八贤王,啥时候都不忘以宽容收买人心。
4.文质彬彬的三阿哥有夺嫡之心吗?康熙要选派皇子赐宴时,各阿哥神情不一,最后由老八赐宴。下个镜头,老三回到府里,手下门客纷纷问好:“三爷回来了。”而彬彬有礼的三阿哥却没有回应,他一声不吭,一屁股闷坐在椅子上,镜头到此为止。
5.老九去年羹尧军前效力,给了年羹尧一张大银票,年羹尧一边拒绝,一边把银票塞到自己袖子里。像极了过年时,孩子收红包。阿姨,使不得使不得。
6.老十四回京奔丧,在自己母亲面前玩脸盲,我是大将军王你是谁?国家有制度,你不是太后管不了大将军王。然后,雍正封德妃为太后,皇帝率众臣行礼,老十四杵了一会儿,也许觉得一个人站着比较尴尬,也许脸盲好了,也乖乖跟着下跪行礼。
7.还是老十四回京奔丧的片段。老十四见帝不拜,还掌掴了张五哥,雍正有一刹那,眼神锐利似剑。最后,他握紧了手中的佛珠,没有发作。换个镜头,垂死的康熙将一串佛珠戴在雍正手上。“戴着这串佛珠,朕不放心的,是你常常过于急躁,待人有欠宽和。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8.血洗江夏镇时,岳钟琪意放阮千总走。阮千总不敢相信。岳钟琪一声冷笑,道:“不放你们走,难道还留着你们过年?”很多年后的现在,不xx还留着过年/过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梗,不知最早的出处是不是在这里。
《雍正王朝》是否就是真实历史呢?
如果是落霞三部曲里的《康熙大帝》,自然远超《雍正皇帝》,写后者时,二月河先生己有些功力不及了。
二者均号称 历史 ,也尽力查阅了 历史 资料,但仍然是过于美化了皇帝,他们的血腥对待汉族人民和大规模的"文字狱"都没有反映。
但从题目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看来指的是电视剧。那么《康熙王朝》确实不如《雍正王朝》。因为前者的编剧为了争取观众,把一部正剧拍成了半戏说的 历史 剧,姑且不说孝庄太后是死后的溢号,而剧中人却一口一个"我孝庄",活人知道自己死后叫什么,就很可笑。单说把一部政治斗争戏增加了许多不合理的儿女情长就是大失败。
贵妃远行几省省亲,公主挑逗官员,太后让贵妃干政,母女俩在战场上想组拦两国战争,在野地里与宝日龙梅野合,把康熙的后宫弄成个现代人的舞台。
康熙本人只要挑对了人就无往不胜,一个姚启圣,就搞定了台湾,一个周培公,就平定了叛乱,堂堂帝王需靠大吼大叫,反复无常表示自己的帝王心术,与原著相差甚远。
而《雍正王朝》中康熙的英明睿智,在不动声色中解决难题,雍正的勇于改革,肃清贪腐之心,和犯错误后的自我批准,对政敌的狠辣,都演的很出色。
缺点是年秋月和乔引娣两个人物与雍正的感情纠葛。
有评论认为,《雍正王朝》和《琅琊榜》《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是精彩而又深刻的 历史 谋略剧,《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经典,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第一,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故事对原本流行的 历史 评价有所突破,对于雍正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而《康熙王朝》里对康熙却过分渲染其丰功伟绩,似乎他生来就是帝王,而成为帝王就啥事都能干好,其他大臣都是多余的。
《雍正王朝》的前一部分讲“九子夺嫡”的故事,非常精彩,剧情跌宕起伏,伏线很多,扑朔迷离,常常出乎人意料之外。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参与斗争的特殊方式,多数人是心机很深,心思难测,从康熙帝到雍亲王,从八爷胤禩到老臣张廷玉,从十四爷胤禵到雍正的儿子弘时,从隆科多的六叔佟国维到雍正的师爷邬思道,没有一个是低智商的,而都是满肚子计谋,在朝廷政治舞台上都不是省油的灯,就连高高在上的康熙,也得思虑再三、小心翼翼,他不像《康熙王朝》中的康熙,潇洒放肆,举重若轻,傲视群臣,不可一世。《雍正王朝》中的康熙也有诸多难处,也需要老谋深算,有时也会举步维艰。《雍正王朝》的剧情发展扑朔迷离,充分体现了朝局斗争中的智谋和引人入胜的魅力,让观众很喜欢看。在《雍正王朝》的后半部,不仅延续了前半部智谋斗争的故事魅力,而且,还阐述了雍正所面临的改革难题,所遇的经济困境,所碰到的狡黠对手,以及难缠的众臣,此外,还表现了雍正勤政、细心、尽责,但又心机极深、手段毒辣等特点,这使雍正这一形象和他所表现的故事主题很有立体感,很有吸引力。
康熙(剧照)
而《康熙王朝》剧中却着力表现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这样的主题定调就把剧中的情节简单化了,同时,也使其他的配角成了多余的陪衬。加上陈道明比较夸张的表演,这使得康熙帝这一形象从剧情中浮起来,浮得太高了,于是,就很虚,虚得让观众感到太了。康熙帝潇洒风流,无所不能,只需他弹指一挥,再难的事也可以轻轻搞定。年轻时便有超乎常人的阴险狡诈,怀疑所有大臣,宫廷中杀鳌拜之后,宫内一片混乱,他谁都怀疑,不敢开门,处处提防,一点儿也不像是十三岁的少年,这把康熙的“谋略”拔得太高了。剧情是为了表现康熙作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但是,这雄才大略似乎不是真实斗争和现实征战中形成的,而是作者“安”给康熙的,让观众看了觉得全是虚的。康熙的对手都不堪一击。原本康熙的经历是很有故事的,可以写得很好,如擒鳌拜、灭“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平息朱三太子造反,还有“九子夺嫡”等,剧情可以是很有味道的,可以,电视剧过分突出康熙,使得这一部剧变得比较乏味。与《雍正王朝》相比,是有相当的差距的。
第二,《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有立体感,更丰满,更耐看。
比如,老戏骨焦晃饰演康熙,堪称一绝,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难以超越;唐国强饰演雍正也很棒,内心世界、动作表情都表现得很到位,他的台词、手势、眼神等都集中到表演上了,很耐看;杜雨露饰演的张廷玉也堪称经典,他把三朝老臣的稳重、智谋、谨慎、老辣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让观众看了觉得很有内涵;王绘春饰演的八爷胤禩,人缘好,城府深,为人毒,善用谋,把一个权谋皇子活脱脱地演精彩了;此外,还有王辉饰演的十三爷胤祥,光明磊落、很讲义气、雷厉风行、很有气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之相比,《康熙王朝》的多数配角都不太让人喜欢,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主角陈道明、斯琴高娃分别饰演康熙和孝庄皇太后,算是演得很精彩,可是,由于剧本把这两个人写得超级能干,过度夸张,使得人物形象扁平化,即便是陈道明这样的很有表演天才的演员,也很难把康熙演出精彩来。康熙太能了,好像所有演员所有场景都是围绕他而特设的,这不是电视剧,而是,画出了康熙高大全的形象。孝庄也类似,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只要是她做的,一定是聪明之举,而别人在她面前,黯淡无光。
康熙(剧照)
第三,《康熙王朝》的可预料的套路太明显了。 遇到危急,总有能力强的人出来拯救,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先是吹个大牛,说俺老孙几百年前大闹天宫什么的,然后耍出他的七十二变和如意金箍棒,可是,往往都打不赢妖怪,于是,就找到了能救他的观音菩萨,一切难题也就都解决了。在《康熙王朝》中,当康熙得了天花,病魔缠身,快要绝望时,出现了送来草药的苏麻喇姑,问题解决了;鳌拜飞扬跋扈,孝庄、康熙,这一老一少,似乎很无奈,可此时装病的太国丈索尼出场了,问题又解决了;班布尔使阴损,于是,有了忠直的铁丐吴六一帮康熙治他;索额图、明珠弄权朝中,出现了耿直而又很有才的文人李光地,分揽了他们的权力;吴三桂嚣张,冒出了一个周培公,又出来个死硬的朱国治,问题也解决了;台湾与大陆隔着大海,清兵不熟水性,于是,有了个姚启圣和施琅等等。康熙遇到难题时,老是有如神助,总有能人能把他把难题给解决了。康熙遇难,有各种各样的“观音菩萨”,总有神能助。这样的故事情节,把观众当成是阿斗了吗?
相反,《雍正王朝》却不是那么简单地解决难题,故事常常一环扣一环,一个悬念叠着另一个悬念,意味深长。 而且,人物形象都在发生变化,变得让观众出乎意料,原本很听四爷的话的年羹尧,变得飞扬跋扈;原本是雍正最信任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在雍正登基后竟然反水了;原本江湖气十足的李卫,成了威权显赫的两江总督、封疆大吏;生龙活虎、气派十足的十三爷变得病病歪歪的;智谋超群的邬先生,不得不请求“半隐”,离开雍正帝……。剧情的发展充满了管线、悬念、陷阱和计谋,让观众觉得看得很过瘾。
雍正(剧照)
此外,《雍正王朝》比较正视 历史 事实,不像《康熙王朝》那样粉饰现实。《雍正王朝》揭露了康熙晚年无力管理朝局,吏治颓废,赋税加重,国库亏空,百姓贫苦,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这一对于现实的描绘比《康熙王朝》更具有真实性。康熙之后,只有雍正能铁腕挽狂澜,雍正登基有他帝王的残酷的一面,大肆的诛杀大臣,兴文字狱,搞“密折”制,利用特勤人员监督高官,清除威胁到他皇位的八爷、十四爷等,但是,却又真实地表现了他勤政爱民、刷新吏治、推行改革、反对贪污、振兴经济、强化中央管理的诸多政绩,这就让观众感到,雍正这个帝王有好有坏,复杂而真实,很有立体感,是很值得欣赏的一位剧中人物形象。
都还行,个人更喜欢《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两部 历史 大剧,都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也是老百姓口中热议的话题,那么《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两部电视剧哪一部更加经典呢?
先来看一看电视剧《雍正王朝》吧,雍正王朝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九龙夺嫡,一部分是雍正继位之后的事情。其中以九龙夺嫡最为精彩,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捉摸不定,剧中每个人都是充满了心机,没有哪个人是属于低智商的,哪怕是至高无上的康熙,做起事来也是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再怎么老谋深算也显得举步维艰。朝中的局势扑朔迷离,显示了一代帝王面对百官和诸位皇子,在错综复杂的朝堂之中费尽心机拨云见雾的真实处境。对手越是强大,越能表现出这位千古一帝的能力与胆魄。而剧中演员对每一个动作表情的拿捏也非常到位,可以说是我国 历史 剧的一部巅峰吧。
而《康熙王朝》这边就不同了,剧中着力表现的是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因此显得康熙做事往往举重若轻,无论什么艰难困苦,康熙只弹指一挥轻轻搞定。虽然说表现出了康熙作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但是看上去却很,仿佛康熙的对手都是弱鸡,谈笑间就灰飞烟灭。而且由于剧情牵扯太多,从康熙如何继位到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亲政葛尔丹,还包括了朱三太子造反,后宫两位贵妃的争斗,大阿哥和太子的夺嫡,总之叙述的事情太多,导致没有一件事讲得详细,都是模模糊糊的,看起来很空洞。只有收复台湾那一段,李光地、姚启圣、施琅三个人窝在福建里商量如何收台和揣测皇帝心思感觉有味道。而剧中台词也是令人吐槽不断,一口一个我孝庄孝庄的,全程都是咆哮式演技,也是醉了。
总的来说,《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经典,而且经典许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里面的各个人设,没有谁是傻子,这才有了扑朔迷离、高潮迭起的剧情吸引观众,这一点与《大明王朝1566》一样,这样才更像是一部贴合现实的作品。
雍正王朝演的像,康熙王朝像演的。
雍正王朝讲的是一个帝王,从太子都皇帝不是,到成为皇帝的过程,再到作为皇帝励精图治,鞠躬尽瘁的结局。
这就像一个草根,发奋图强,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最后创业成功,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领导能力,统帅能力。这样的题材更接近大众心里,谁不想当官,谁不想成功,至少雍正的成功是靠自己靠计谋打拼出来的。符合大众对自己或者对儿女期望心里。
康熙王朝更像一个官二代或者富二代,顺利接班以后,不断扩张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大众看来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不给百姓任何期望和期许。像个英雄的故事,像个童话故事。
因此雍正王朝更容易被接受。
雍正王朝基本是按照二月河老师的改编来的,很多政治博弈的细节,没有 社会 阅历的年轻人是看不明白的,有些细节十几年后才理解其中的深意。至于康熙王朝,更接近与戏说。
无论是深度,还是制作或是细节等方面康熙王朝都不如雍正王朝。
吏治永远是 历史 正剧里最深刻的主题。
拿《康》《雍》两剧中都出现过的怒斥群臣戏来比较一下。这两出戏在两部作品中的定位类似、内容也类似,都是依法处置亲信后的训话以及自我检讨。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
雍正认为除了奏折里的场面话:从天理、人情考虑要免诺敏、张廷璐死罪,群臣还有以下实际原因:
1、保全朝廷颜面。
这里的朝廷不是虚指,而是隆科多、张廷玉、廉亲王三大军机处重臣。
罪臣张廷璐是张廷玉(雍正心腹)的弟弟,却是廉亲王(雍正死敌)举荐,举荐诺敏的隆科多则是雍正提拔的主干。雍正要杀此二人无疑要跟军机大臣生隙。而群臣立主保此二人则可以卖三位重臣人情。对此,雍正对三人说:这样的人情你们还不起。(暗指外官勾结内朝)
2、各省督抚力保诺敏,实际上是要让山西亏空一案不了了之,然后朝廷追查各省亏空一事也就只能半途而废。各官保了诺敏就是保自己,揭示出出官僚机构官官相护的内在逻辑。
最后,雍正反省了自己用人不察(张廷璐与诺敏实际上都是雍正的人),错误表彰了诺敏,表示自己不会文过饰非。所谓保全朝廷的颜面也就无从谈起。(我的脸都不要了,你们还要面子?)
《康熙王朝》里网络改编无数的流传经典
皇亲国戚犯法,康熙自我检讨
贬斥朝廷群臣,上行下效导致国家衰败
对比一下两段论述,可知两剧高低:
1、从对象上,《康》中论述的对象是皇帝与官员,或者放大一点是皇室与官僚之间的关系,最后升华到天下。《雍》中则有皇帝、朝廷重臣、地方大员三个点,背后的关系涉及皇权与相权(军机处)、地方与中央、中央派系间的多重利益关系。
2、事理逻辑上。
《康》中主要是由点及面论述朝廷与天下的关系,突出的是康熙的情怀与理念,有一种慷慨激昂的畅快与感动。
同样四五分钟的《雍》中的朝廷斗争则复杂得多,表面上雍正高高在上,但不得不面对:
这些套路在现代官场、职场也比比皆是,《》中的几句话便全部表现出来,给人是无可奈何的沉重压抑感。
在后面还发生了满朝群臣以酷吏为名弹劾田文镜,实则是为抵制雍正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可谓是消极抵制的千古套路典型。如果强悍如田文镜都在如此压力下无法完成改革,那么无论雍正如何英明,各地推行的新政也将寸步难行。
最后,雍正推行改革与整顿吏治的艰苦努力都成为大反派八阿哥廉亲王煽动群臣逼宫、推翻雍正皇权的借口,成为剧中朝廷危机爆发的高潮。一步一个深坑、举手皆是掣肘,《雍正王朝》里对于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关系以及官僚体制弊病做了最深刻的解读。
如果绝大多数作品里一呼百应的皇帝基本属于粗糙简笔涂鸦的话:
《康熙王朝》则属于歌颂类的人物,伟光正的人物背后是充满象征性背景的浪漫主义水彩画。《雍正王朝》则可以说就是一副细腻描绘封建王朝官僚百态的现实主义油画。
同样水准的 历史 剧大概只有《大明王朝1566 》,以同样不拘一格、特立独行海瑞与嘉靖两人角度来深刻阐释明王朝病入膏肓的体制问题,兼具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批判。
雍正王朝对雍正刻画的很乐观,褒贬都有,符合 历史 人物事实,而康熙王朝呢?一个劲的夸康熙,却不讲康熙的“过”,没有康熙的过哪来雍正的功呢?康熙的功就是拓宽了领土,但是说实话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贪污横行,问题很严重,可惜康熙没有管好,老百姓的日子很难过
《雍正王朝》里谁才是雍正真正的心腹?贝勒爷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支持雍正?
不是,有戏说的成分!我以人物的脉络简单说一下!
首先说一下大家都喜欢的侠王老十三胤祥。
历史上胤祥确实是雍正的左膀右臂,胤祥在胤禛登基后,电视剧里的表现和现实中表现大概一致,虽有戏说成分但是也不多,他真的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和雍正兄弟情深,没有被刻薄的雍正猜忌,权倾朝野为了雍正的新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但是,在雍正登基之前,康熙确实因为废太子的事囚禁了胤祥一段时间,但没有十年的圈禁,只是失宠了。
咱们再说邬思道,现实中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王露,清代绍兴人。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河南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入幕。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载,邬思道为田文镜写密褶参隆科多而“宠遇日隆”。后来田、邬二人以事龃龉,邬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田又重金聘回邬思道。雍正帝也曾在给田文镜奏折写“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可谓是雍正乾隆朝的奠基人,雍正登基前他出谋划策,登基后他在背后默默奉献,可谓是两代帝师。现实中,他只是田文镜的师爷,和雍正除了奏折没有其他的交集。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
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
老八很活跃啊!在雍正登基后还策划了八王议政的阴谋,其实胤禩早早就被雍正收拾了,根本就没有机会搞什么阴谋诡计。
简单说说,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李卫不是叫花子,图里琛是个外交家,隆科多和佟国维的关系也不是叔侄等等。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的心腹和支持者还是很多的。不过,心腹和支持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因为心腹必然是支持者,而支持者则不一定是心腹,也有可能是政治投机分子。
按照剧集中的人物出场顺序,加上十三阿哥和邬思道,雍正一共有十三个支持者。
年羹尧?最早出场的心腹
除了十三阿哥之外,年羹尧是电视剧中第一个出场的雍正心腹。不过要说明的是,年羹尧在剧作品里面的形象,跟他真实历史形象的反差很大,不能把电视剧中的年羹尧直接套用在历史真实的年羹尧身上。
在电视剧里,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一手提拔的心腹。早在雍正赴江南赈灾时,年羹尧就跟着雍正混了。先后为雍正办了:找寻邬思道,追讨户部欠款,屠灭江夏镇,制约大将军王胤禵等等,只有心腹之人才有资格干的事。
此外年羹尧为了接近雍正,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雍正。两人从纯粹的主奴关系,变成了姻亲关系。
到后来,年羹尧更是一跃为雍正旗下的头号心腹,不仅统领西北二十万大军,还有密折陈奏和先斩后奏之权,威风比十三阿哥个张廷玉还大。只不过最后太过于嚣张跋扈,得罪了雍正在内的朝野上下,最后被逼死。但是年羹尧死前,雍正其实并不想杀他,对他仍然有很深的君臣之情。
李卫?最有心机的心腹
在电视剧中,李卫、高福和年羹尧几乎是同时间出场。一开始雍正并不重用李卫,后来因为巧取百官行述,李卫的机灵才被雍正发现,并委以重用。而他的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知县的身份替雍正暗中监视年羹尧。从这开始,李卫就正式被雍正纳入了自己的核心朋友圈。一步步的高升,最后被委任为直隶总督。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雍正其实在暗中也防着李卫。
在推举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时,雍正曾经将李卫召回京城(李卫回京述职,由粮道高升为陕西布政使),让李卫把老婆翠儿和儿子李忠留在四爷府做人质。李卫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日后也是非常的小心谨慎,就怕雍正会抓他的把柄,借机弄死他。
后来雍正把邬思道甩给李卫,让他暗中监视邬思道。但是李卫很明白,邬思道是个烫手的山芋,于是他转手又把邬思道扔给了冤大头田文镜。
最后,李卫凭借高人一等的机灵,在服侍雍正二十七年后,得以善终,没有像高福一样被秘密处决。
田文镜?最实在的心腹
在电视剧中,田文镜跟着雍正的时间其实也挺早的。他在被雍正看中时,原本已经被上级罢官,是在雍正的提拔下才得以重用。因此非常感激雍正的提拔之情,先后替雍正办了江南赈灾、追讨户部欠款两件案子。
不过雍正只是用他办事,并不拿他当真正的心腹。他在雍正的眼里,心腹指数远低于李卫和年羹尧。
之后,田文镜揭露了山西藩库一事,雍正才真正委以重用,让他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他对雍正的重用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报答。因此得罪了很多的同僚。后来还因为他在河南搞官绅当差纳粮的新政,导致了一系列后续的政治。
总的来说,田文镜属于徇吏,是个好官,就是不讨人喜欢。雍正对他很看重,只是因为他能不记名利的为自己办事。但在很多方面雍正也不对他讲。比如邬思道的背景,雍正就一直瞒着田文镜。
张廷玉?最有头脑的心腹
如果说田文镜是雍正在外省的心腹,不得不委以重用的循吏,那么张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内的心腹,不得不重用的循吏。
其实,张廷玉并不是雍正的死党。但是他的脑回路清奇,永远只拍皇帝的马屁。虽然康熙并没有明说是四阿哥继位,但是畅春园传位的那晚,张廷玉凭借自己极高的智商,猜出了康熙的心意。因此在畅春园传位时,张廷玉果断的选择了倒向雍正这一边,不管老九和老十怎么闹,他都是泰然处之,始终站在雍正一边。
别看八爷一党平时的势力很大,但当时在畅春园内,除了八爷党的三人外,大家都已经默认雍正为新君了。而这个大家伙的带头大哥,就是张廷玉。
于是,原本是康熙心腹的张廷玉,顺利得过渡成了雍正的心腹。
其后,张廷玉非常精明的每次都站在了雍正一边。不管是新政还是仪政,张廷玉都把雍正的马屁拍的非常舒服。最终,雍正也把他视为自己的绝对心腹。信任程度绝不在李卫之下。另外,张廷玉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地方?该他做的事,他绝对不推脱;不该他知道的内幕,他绝对不多问。
这样的一个人精,想不受重用都难呐!
张五哥?不是心腹的心腹
其实张五哥也不是雍正的死党,只是有点交情而已。他跟十三爷的关系更好一点,并且他还是十三爷的大舅哥呢。但是十三爷服雍正,张五哥也就顺势站在了雍正一边。
在雍正继位的那晚,张五哥本着敬仰十三爷和雍正的原因,忙前忙后,先是亲自为雍正保驾护航,接着又拿着金牌令箭去宗人府释放老十三。可以什么说,如果没有他,十三爷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接管兵权。十三爷没有控制不了兵权,雍正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继位。
张五哥在畅春园的价值,以及他手上的金牌令箭,抵得上千军万马,是雍正能否继位的关键因素。
我怀疑,就算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张五哥也会支持雍正。毕竟士为知己者死。张五哥一直想救老十三,也只有老四继位了,才能救老十三。
后来张五哥很知趣的急流勇退,在老十三去世后,聪明的选择去给老十三守陵。最后张五哥也算是落了一个善终。
图里琛?奉行投机主义的心腹
图里琛与张五哥一样,也不是雍正死党。他和德楞泰最早死忠于康熙。但是他们在康熙驾崩前后那段时间,立场转变的很快,为雍正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比如九阿哥胤禟准备逃出去调兵时,雍正就是让德楞泰和图里琛挡驾,让九阿哥的小伎俩不能得逞。注意了,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的遗诏公布,康熙只是口谕传位给老四。万一遗诏的继位人不是老四呢?
所以,德楞泰和图里琛此时也是在,他们在心里已经默认雍正为新主子了。赌赢了继续高官厚禄,赌输了就陪雍正一起人头落地。真的是拿命在赌前程。
后来的剧情,没德楞泰啥事了,只剩图里琛一个人。然而图里琛就是个人精啊!让雍正不得不用他。(比德楞泰聪明多了)
清查山西藩库案,是他去办的;雍正密谋架空年羹尧,也是他去办的;查抄八爷府,派去监视弘时的人,也是他;弘时派人暗杀弘历,受雍正委托保护弘历的人,也是他。就连替雍正掌管御林军的人,还是他。由此来看,图里琛堪称是武官版的张廷玉。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图里琛原型人物与电视剧中,不是一个人。电视剧中的图里琛与原著中的也不一样。
电视剧是把中的刘铁成和图里琛合二为一了。前者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后者是个八旗子弟。电视剧的前半段,全部是贴身侍卫刘铁成的剧情,与原著中的图丽琛无关。电视剧的后半段,全部都是八旗子弟图里琛的情节,与原著中的刘铁成无关。
电视剧把两个角色合二为一,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动。
隆科多?最让雍正失望的心腹
隆科多这个人,文学作品里面的形象跟他的历史形象反差巨大!
在历史上,康熙驾崩前夕,是隆科多第一个向康熙进言,应立即确定皇位大事,然后他下令将北京城戒严。让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封锁了皇城,断绝了京城与外省的全部书信来往,导致八爷党与领兵在外的十四阿哥胤祯无法内外呼应。而十四阿哥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雍正骗回京城软禁的。因此不恭维的说,历史上的雍正能继位,隆科多的作用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功劳,雍正才会在公开场合称呼隆科多为舅舅,目地还不是为了拉拢。否则雍正为什么要公开亲切的称呼他为舅舅?隆科多又不是雍正的亲舅舅?
不过在电视剧里的隆科多,就没有什么政治立场了,貌似谁拉拢他,他就倒向谁。畅春园传位之前,隆科多和雍正没什么交集。邬思道凭借他的敏锐度判断,隆科多这个人靠不住。不过康熙在临终前神助攻,让隆科多不敢再两面三刀,实心实意的扶持雍正登基了。(也算是大功一件)
但是雍正继位后,隆科多再次本性复发,他自认为自己失宠了,于是协助老八逼宫。连雍正都没料到隆科多会反水,当他看到隆科多反水后,差点气的没吐血,连声呵斥我瞎了眼了才让你掌着九门提督。后来雍正将他软禁,也是他自找的。
十七阿哥?隐藏的铁杆心腹
十七阿哥胤礼在中是雍正的死党,而且是绝对的死党。
在电视剧里,十七阿哥露了个脸,作用不是很大。(另一个铁杆粉十六阿哥更惨,连脸都可没有露)。但是在原著里,十七阿哥胤礼可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之一。
按照电视剧和的解释,拱卫京城的兵马分为三支部队: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步军统领衙门。其中西山锐健营的管营提督跟十七阿哥是甥舅关系。后来勤王的西山大营兵马,就是老十七调来的。
在老十七在搞定西山大营后,又去到宗人府放出了老十三。他跟老十三两个人一起去到丰台大营夺权,把丰台提督成文运杀掉,才搞定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可以说,十七阿哥在原著中的作用,比十三爷还要大一点。因为老十三是被圈禁了,外面发生的事他不清楚;而老四又要在畅春园牵制住老八、老九、老十,走不开。所有的阿哥当中只有十七阿哥一个人在外面。
别小看了单独在外面游荡的十七阿哥,因为在原著中对此专门解释了这种安排:康熙宣雍正去畅春园时,雍正本打算叫上十七阿哥也一起去。此时邬思道哈哈一笑,说四爷你一个人去就可以了。叫上十七爷,是打算被人家一锅端掉吗?
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和邬思道对十七阿哥是非常的信任!因为他们都没有怀疑老十七的人品。否则所有阿哥都被软禁,老十七一个人在外带兵。他要是有异心,他大可以派兵杀掉所有的阿哥,然后他继位。
电视剧里面虽然弱化了老十七角色,但是凭借畅春园当晚力挺雍正继位,他也担得起雍正心腹这个名号。
孙嘉诚?最有个性的心腹
电视剧里面的户部主事孙嘉诚,是编剧虚构的一个角色。在原著中,这个角色的名字叫孙嘉淦。而原著中的孙嘉淦,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以敢言直谏而出名。而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比历史上的孙嘉淦更厉害。他都不叫?敢于直谏?了,而是不要命的直谏。
除了不要命的直谏之外,孙嘉诚的身上还有五个优点:
第一、学问扎实,逻辑清晰。
比如雍正质问他,你凭什么弹劾年羹尧?孙嘉诚理直气壮的回答道:西北打了胜仗,是因为皇上运筹得当,将士用命,和各级官员鼎力支援。又不是年羹尧一个人的功劳,他凭什么独揽所有的奖赏?
就这一句话,直接点醒了雍正!
第二、实干,不迂腐。
这点从他在雍正登基后,公然在御前敢跟八阿哥争辩新钱铸造就可以看出,他更关心国家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因为古时候有一条硬规矩,叫:父死,子不改道三年。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在三年里是不能更改父亲定下来的事情。关于铸钱的铜铅比例,康熙的时候就是这么定的,雍正刚继位不能随便改。但孙嘉诚不管这些啥子道理,他就是认定了这事这么干不对,所以一定要改。
第三、做事得体,以理服人。
电视剧中只有两个人在时时刻刻都占着一个理字,一个是雍正本人,另一个就是孙嘉诚。这点仔细看电视剧就清楚了。然而雍正占理是因为他很有心机,而孙嘉诚占理则是他足够的正派,让别人抓不到他的把柄。
第四、身心健康、性格顽强坚韧。
电视剧里支持雍正改革的人,基本上都是病秧子。就算一开始不是病秧子,最后也都会累趴下。但是孙嘉诚的身体非常好!弹劾年羹尧的时候,他到大太阳下面晒了几个时辰他都没晕倒。这身板儿,杠杠的啊!如果他不死,起码也是督抚级别。就跟历史上的孙嘉淦一样,能帮助雍正分担很多工作。
第五、对雍正的忠诚。
纵观孙嘉诚干的每一件事,除了为国为民外的大义外,对雍正的忠诚也是他是办事的动力之一。他的忠诚度应该仅次于李卫,比田文镜还要高一点。因为田文镜是因为得到了雍正的赏识才会那么卖力的干活,而雍正可是什么好处都没有给过孙嘉诚。但是孙嘉诚不计较这些东西,他还是非常有干劲。
就这么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年轻人(电视剧里面的演员太显老了,其实很年轻),他本来应该是雍正在后期最看重的心腹之一。但是却因为跟年羹尧不和,被年羹尧给杀了。
由此可看得出,雍正因为年羹尧杀孙嘉诚而罢免他,并不仅仅是年羹尧嚣张跋扈。雍正更心疼的是一个人才就这么没了。他是由衷的感到惋惜。
马齐?用来平衡满汉势力的心腹
马齐这个人在电视剧中的出场不算少,但总给人一种比较憨厚的印象,没什么亮点。他最早跟佟国维混,算是佟国维的小弟。基本没有自己的主见。
康熙让群臣举荐新太子时,马齐选择跟佟国维站在一条阵线上。后来康熙因为佟国维结党营私罢了他的官,马齐也跟着一起挨了处分。但是康熙没有罢他的官,只是罚俸。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康熙担心朝中没有满人担任大学士(马齐是满人,与后来的富察皇后和傅恒一样都是富察氏),会让汉人的势力坐大。
雍正登基前后,马齐基本没有贡献。但是雍正登基后,还是要重用马齐,以制衡张廷玉为代表的汉人官员。
不过好在马齐还很识趣,基本上不跟雍正闹别扭。在八王议政时,雍正给了马齐一个最精悍且最准确的评价?张廷玉是自己人,马齐也能算一个。
在制衡汉人官员的同时,不给自己添乱,还能稍微办自己点事,这就是雍正对马齐的最高要求了。所以我觉得,马齐其实也是雍正对选拔心腹的最低标准。低于马齐这个标准的人,那就不属于心腹了。
以上便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最信任的十一个心腹,若再加上老十三和邬思道,正好凑成雍正的十三太保。
另外,像高无庸、李德全这些人也能算作是雍正的心腹。但是就存在价值来说,远不如以上十三位,这里不细说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